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正文
宇振荣:谈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
2017年07月28日   中国国土资源报 审核人:   (点击次数)

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是提升土地生态功能,推进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土地整治专题规划中,应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多功能性提升规划,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确保生态安全;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应加强乡村景观空间格局优化,提高工程技术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推进差别化、精细化和生态景观化土地整治。

从增加生态用地转向提高土地生态景观服务功能

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我国对城市生态用地的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定量化研究不够,“占补平衡”仅仅考虑耕地数量和质量,甚少考虑城市周围耕地等绿地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及价值的供给和市民需求在空间位置上的差异。比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乡土知识研究不够,致使一些农田沟渠路过度硬化、多样化小树林被砍掉、水塘被填埋、河流被拉直和硬化,出现“田园景观均质化”现象。这容易导致孕育我们地域文化的生物、生态和生活的农田景观消失,农业景观天敌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农田昆虫授粉和养分径流拦截等生态景观服务功能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稳定性和病虫害等各类灾害的防治效果。

我国必须确保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再加上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等因素,生态用地拓展的空间并不大。对此,土地管理与土地整治必须从增加生态用地策略转向提高土地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方向转变。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内容包括:一方面在省市县土地整治专题规划中,应全面落实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和技术有机融入到现有省市县土地整治规划规程中。另一方面,对于落地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应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方法在总体布局中的应用,提升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此外,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方面,应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挖掘地域乡土知识,强化生物生境修复,加强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应用。

做好省市县土地整治生态景观规划定位和内容衔接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战略性规划和管理网络,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系统,是由公园、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湿地等构成的网络。通过不同层次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可以有效达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从我国部分市县开展土地整治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情况和现存的问题看,规划重点应落实到市级土地整治专题规划中,将规划内容和方法有机融入《市(地)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中,并可上推提升简化到省级,下推细化落实到县级。具体内容如下:

市级土地整治生态景观规划目标:按照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城乡经济和市场、社会事业和生态景观一体化建设发展要求,开展集乡村生态景观特征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历史遗产保护、水土污染控制、土地损毁生态修复、洪涝灾害、乡村游憩,乡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整治分区,并基于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的空间变异性,提出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景观建设要求。

省级土地整治生态景观规划重点: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国家战略性规划,特别要落实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战略,确定重大土地退化类型和程度,提出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战略空间布局要求、推进生态景观建设的保障措施。

县级土地整治生态景观规划重点:根据县域特点及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提升乡村生态景观特征和发展休闲旅游作为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重点。进一步精确量化分析、补充和增加绿色基础设施的多功能性规划,丰富和发展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形成具有本县特色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土地生态景观建设项目。

切实把握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的关键环节

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景观建设规划的关键环节包括:一是做好绿色基础设施各项功能的数据库、生态景观服务多功能空间分析和制图以及空间布局规划的整合,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二是基于绿色基础设施及各类土地整治潜力的分析评价和成果图叠加,确定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布局。三是基于绿色基础设施各项功能分析,提出各类土地整治项目中生态景观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四是针对规划区域的具体需求,提出单独的生态景观建设项目,例如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绿道建设项目、土地生态修复项目和重大灾害预防项目等。

首先,土地整治项目总体布局要对项目的生态景观服务提升提出要求。在土地整治项目总体布局中,应基于生态学、景观生态等学科发展中有关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和价值提升的原理,从土地单元(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景观镶嵌体尺度,进行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大力提升土地在食物和能源生产、景观塑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安全和休闲游憩等方面的多功能性。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技术设计不仅要提高工程技术的直接效益,还应运用生态设计及乡村景观设计理念和可持续性景观设计手法,开展生态景观化的工程技术设计,提高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如:大力开展现有农村林木覆盖度的提升、生态恢复和荒坡绿化,推进以群落为单元、以生态网络为连接的多林种、多物种、多形式、多层次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要完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导则。应将生态景观建设内容有机融入到测绘、资料收集、数据库建设、分析评价、项目总体设计、工程设计、施工组织、后期管护、效果评价和监测项目的全过程。在工程评价和验收阶段,应增加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质量、美学价值、游憩功能等的评价。

再次,还要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不同层次人员培训。要打破部门界限,聚合资金和项目,整体推进,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实施效果的长期性。要尽量构成“多学科、跨学科”的规划设计团队,加大对项目设计、施工和监理等人员的培训力度,并根据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景观建设需求调整、完善培训内容,使他们掌握相关的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

最后,加强公众全过程参与,真正落实“群众路线”。土地整治项目应加强公众的全过程参与,通过相互协商共同确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并要让公众参与项目实施及项目建成后的效果评价。要辨别“真参与”与“伪参与”,避免“象征性参与”和“操纵式参与”,纠正“公众参与会影响项目建设效率”的错误认识。

此外,做好科技支撑,研发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建议在原有水利、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整治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增加生物生境修复、水源涵养、缓冲带建设、景观提升、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植物景观营造、乡土景观建设等工程技术新内容,并构建体现不同区域特征的生态景观工程技术体系。应以提升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及其生态景观服务功能为目标,以更新、改造和提升农田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根据实际需要,研发重建、修复和提升农田生态景观的相关工程技术。

关闭窗口